1120522-邁向2050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的竹產業復興-精選圖片

邁向2050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的竹產業復興

臺灣竹林資源豐富,竹(bamboo)是臺灣的傳統利用植物資源物種之一,臺灣地區共有15屬、40種、3變種及10栽培種,其中6種較具經濟價值的竹類如: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孟宗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綠竹(Bambusa oldhamii)、麻竹(Dendorcaramus latiflorus)、莿竹(Bambusa blumeana)、長枝竹(Bambusa dolichoclada),分別依其特性生產竹稈、竹筍或作為水土保持用途。竹屬於禾木科單子葉植物,由於單子葉植物不具形成層,竹林如須維持良好生產力,則必須定期實施竹林伐採更新,但礙於鄉村地區人力老化、工資及作業成本上漲,許多竹材加工產業鏈已外移或消失,因此竹林常因放棄經營而荒廢。屏科大森林系羅凱安副教授自2019年起與林務局合作,設置莿竹林樣區進行收穫試驗、結合屏東農業科技園區竹加工及機械產業相關廠商,在兼顧坡地水土保育下研發竹林機械收穫技術,並在高雄市輔導竹農成立臺灣第一家竹林生產林業合作社,為高雄、屏東、臺南及嘉義地區竹農辦理竹林收穫教育訓練,培育叢生竹林經營人才,規劃叢生竹經營及收穫技術規範,為臺灣竹產業復興奠定基礎。

全球拚減碳已為世界公民所肩負的責任,經林試所研究調查發現,國內主要竹子的碳吸存能力,以桂竹來說每公頃栽培1萬8千支計算,每年可固定22.32 ton CO2,孟宗竹每公頃栽培8千支計算,每年固定47.36 ton CO2,且竹子僅需5年即可長成,相較一般林木每年每公頃CO2的吸存能力是7.45到14.9 ton,可知竹子固碳能力比木材還強。在國外的研究(King, et al., 2021)也指出,定期合理經營的竹林,有很好的負碳效果,在全球致力改善氣候暖化的問題,竹林經營管理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為了克服竹林經營管理人力老化的問題,屏科大與屏東元宇生技有限公司、彰化臻禾興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機械收穫技術,如:開發竹林現地剖竹機、採購及改良竹林多功能收穫機以及竹造材機,同時媒合斷鏈的相關加工業者,協助地方政府辦理林業機具及衛生安全教育訓練,從生產端開始建立竹林產銷一條龍,輔導竹產業升級與增加價值。

臺灣地理、氣候條件適合竹子生長,且生長速度快、4年就可成材利用,固碳能力是木材的3~6倍,在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臺灣2050 年淨零排放12項關鍵戰略上:前瞻能源、儲能、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等6項皆能與竹子攸關。所以促進竹產業鏈活化,帶動竹林的永續經營,勢必能發揮可觀的碳匯效益。故行政院也在2021年核定了林務局所擬定之「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2022~2031年),針對全臺18.3萬公頃竹林中的8萬公頃重新進行經營管理,包含定期擇伐和輔導竹材的加工利用,藉由更新老化竹林,未來就可貢獻8萬公頃的竹林碳匯。」除了為臺灣竹產業復興奠定基礎,並可落實2050 年淨零轉型及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第7、8、9、10、11、12、13、15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