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試驗動物調查

屏科大促「臺灣白及」與「絞股藍」成為林下經濟新品項

為促進落實林下經濟,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北、中、南、東區設立「林下經濟發展中心」進行試驗與推廣。由屏科大森林系所負責的「南區林下經濟發展中心」,透過校內森林系林地與試驗林場(保力林場和達仁林場)與在地社區與部落合作,研究適合熱帶季風氣候的林下經濟作物。研究團隊以不施化學肥料與農藥、低光度低管理方式,確保作物能在森林環境中順利生長,同時建立穩定的生產模式,更在今年完成對「臺灣白及」與「絞股藍」的評估,並公告其為林下經濟新增品項。

「臺灣白及」是多年生草本蘭科植物,其乾燥的假球莖可作為中藥材,現已建立組織培養繁殖栽培技術,為推廣栽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絞股藍」則是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國人常以其葉片泡茶,並因其外形及效用獲得「南方人參」美譽。2024年研究團隊完成對「臺灣白及」與「絞股藍」的評估,確認這兩項作物具備經濟潛力,並提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審查。這兩項作物於2025年2月1日被正式公告為林下經濟新增品項,未來將推廣至各地,帶動山村經濟發展,也讓臺灣的林業產業邁向更加多元與永續的未來。

臺灣擁有超過61%的森林覆蓋率,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環境。然而自1991年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後,林業生產受到影響,林農收入減少,人工林的經營與更新也面臨挑戰。為振興林業並促進森林永續發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7年起推動「林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鼓勵林農利用森林環境發展適合的經濟作物,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收益。透過適地發展林下經濟,臺灣將能善用不同的氣候與環境條件,發展多元優質的森林經濟產品,為林農創造新收益,同時維護森林生態,實現永續經營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