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第一筆野外穿山甲的哺育過程吸引BBC來臺拍攝紀錄片

國科會、農業部、屏科大攜手協力推動臺灣穿山甲保育與研究

全球穿山甲因盜獵及傳統中藥材需求等因素,導致族群急遽下降,甚至局部消失。臺灣近年來因保育工作的推動,穿山甲族群狀況雖趨於穩定,但因其棲息地多分布於鄰近淺山聚落,仍面臨遊蕩犬侵擾、棲地劣化與獸鋏傷害等諸多生存威脅。因此在國科會、農業部的支持下,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敬閔助理教授研究團隊,長年深耕了解穿山甲的獨特生活史,並提供具體保育建議等研究,搭配無線電追蹤網絡,建立社區通報機制,公私協力地揭示穿山甲的活動範圍、族群數量與繁殖狀況;更首度評估穿山甲斷尾後養育後代的能力,以及其育幼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實現從「我」到「我們」–為政府與民間共同保育穿山甲的科研發展提供了優秀的範例。

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屬臺灣特有亞種,我國公告歸類於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近十年的統計數據,超過七成的穿山甲創傷個體都是因為受到犬隻攻擊,常出現斷尾傷勢,進而無法背負幼獸移動,影響育幼過程和育幼成功率,本研究結果將提供穿山甲保育計畫參考。此外,孫敬閔助理教授團隊利用穿山甲食性組成與季節變化的資料,更進一步地了解臺灣地區穿山甲、白蟻和植物枯落物在食物網中的維繫機制,可協助建立穿山甲在地保育模式與生態產業的推廣。期盼透過臺灣特色物種的保育經驗,將此模式推廣至全臺各地,一起來守護脆弱的淺山生態系與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研究團隊依據「臺灣穿山甲保育行動計畫」的指引,結合在地居民於高雄市的淺山地區開展穿山甲生態與社區保育研究,團隊並將研究過程中取得的珍貴影像素材製作為紀錄片,更曾錄下全世界第一筆野外穿山甲的哺育過程,吸引BBC來臺拍攝紀錄片。此外,臺北市立動物園為拓展穿山甲域外保育族群,將穿山甲送至德國萊比錫動物園與捷克布拉格動物園等地,藉以擴大傳遞保育理念與價值,展現臺灣穿山甲保育工作的國際影響力。此研究成果不僅提升了穿山甲整體保育效率,更可結合當地居民、非政府組織與政府機關的力量,將社區參與轉化為具體和永續的保育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