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認識「耐旱作物」的選種,並讓學生動手實作專屬的Cinavu (吉拿富)

通識教育中心首次推動「大學氣候變遷了沒」闖關活動

氣候變遷已成全球最受關注議題之一,深刻影響與牽動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及人類生活。為讓師生以輕鬆方式認識氣候變遷重要性,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於10月27日至10月31日首度辦理「大學氣候變遷了沒?」闖關活動,藉由設計多元主題關卡,將氣候變遷相關知識轉化為有趣挑戰,讓參與者在遊戲中學習,加深對環境永續的理解與思考,同時透過互動體驗獲取專業知識,激發對校園及社會責任的共同關注。

此次活動經費源於本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SIG計畫提供,由「1.5度糧食與消費轉型永續棧」負責人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簡赫琳教授帶領中心教師群共同整合籌備。活動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3「氣候行動」為主題,針對氣候變遷分別設計7個關卡:「農廢淘金客桌遊」、「寫一首歌救地球」、「災難片/末日小說反思」、「旱作植物」、「天災知多少」、「世代正義與倫理」和「永續下午茶DIY」;期望藉由多元設計與實地場域體驗,讓學生對全球氣候變遷多一份理解和關注。

7道關卡分別由不同老師呈現氣候變遷重要教育意涵,關卡A為簡赫琳主任的「農廢淘金客桌遊」,透過模擬現實中的農業廢棄物處理過程,讓玩家意識到這些廢棄物可轉化為具價值之資源,有效應對各種天然災害和挑戰,從而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關卡B是姜宜君老師的「寫一首歌救地球」,採用AI互動方式,帶領學生使用AI音樂生成工具Suno,套用喜歡的歌曲或歌手風格,生成一首減緩氣候變遷十大方案(包含:理性消費、推廣少肉多蔬飲食、推行友善建築、減少使用塑膠、推動綠色交通、復育自然生態、守護海洋健康、保護森林、發展再生能源、淘汰化石燃料等)的歌曲。

關卡C為許舜傑老師的「災難片/末日小說反思」,藉由請學生抽取「妙語說書人」的三張卡牌,從卡牌中構思一則拯救世界末日的故事,思考聯合國制訂永續發展目標的目的與意義,並盤點當前人類文明的困境,透過集思廣益,期盼有更多力量解決當前這些困境,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故事創造力,將永續目標的理念與故事創作結合。關卡D是古佳峻老師的「旱作植物」,帶領學生認識「耐旱作物」的選種,可在無雨少水的環境條件下,仍具備避免飢荒的糧食資源,此類作物具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能減少水份散失,如玉米、甘蔗、高粱、小米、紅藜、芒草、菊科等,再請學生從12種植物選項中選出「耐旱作物」、「四碳植物」和「不耐旱作物」,並讓學生動手實作專屬的Cinavu (吉拿富)。

關卡E為傅含章老師的「天災知多少」,首先讓學生簡單理解氣候變遷於古代國家盛衰具極大關聯性,再請學生從水災、旱災和蝗災中抽取一張天災牌卡,思考若身為古代地方官員,將如何應對處理天災並將思索後的答案寫上海報。關卡F是張智皓老師的「世代正義與倫理」,討論議題為「我們是否應該保護自然環境?」並預先設定正、反兩面論點,請學生據此來確立自己的陣營並進行辯護,同時也說明對方陣營論點為何較不值得考慮的原因,除事先給定的論點外,學生若有新論點也可自行建構,提供予其他同學辯護與反駁。活動目標在於讓學生認知到「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思考我們是否應該採取相應之保護行動來做相互辯證。關卡G則由校外單位「珍愛環境推廣教育協會」陳明泉理事長進行「永續下午茶DIY」演講,推廣蔬食救地球的理念,期盼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強化身體健康和環境保護,並讓學生嘗試自製蔬食漢堡,享受體驗與實作的樂趣。

本次「大學氣候變遷了沒?」活動,促使本校學生對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從旁觀者轉化為理解與反思的行動家,活動最後也安排闖關心得競賽,由通識教育中心師長評選出闖關大滿貫暨最佳心得的得獎者數名予以獎賞。透過此次活動也讓本校師生更加重視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面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