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際穀類協會(ICC)第13屆穀類暨麵包大會報告

The 13th ICC Cereal and Bread Congress

Congress Theme: Cereals in the 21st Century

Madrid, Spain

June 15~18

一、國際穀類協會(ICC)第13屆穀類暨麵包大會會議主題:

本年度的穀類暨麵包大會(每4年舉辦1次)在西班牙馬德里的5星級大飯店Maliá Castilla Hotel 舉行,參加的人員來自於55個國家,包括國家會員(national member)、團體會員(corporate member)、個人會員等學術及產業研究機構等各種組織,與會人員超過800人,可見這是一個相當受到重視的國際組織及會議。6月16日上午的開幕儀式由大會主席ICC理事長Professor Dr. Concha Collar主持,她也是西班牙食品工業研究所所長 (Director, Instituto de Agroquímica y Technología de Alimentos, CSIC)。副理事長Dr. Cristina M. Rosell也是CSIC研究員,顯見西班牙政府對CSIC 及ICC的支持與重視。ICC秘書長Dr. Roland E. Poms在2年多前極力邀請台灣以團體會員身份加入這個國際組織,並全力支持將2007年ICC的一個最重要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afety and Wholesomeness of Cereal Foods)安排在台灣由屏東科技大學主辦,並親自邀請國際會員蒞台與會,本次大會其見到台灣代表親切招呼交談,盛情可感。

大會共安排2天半的研討會,分成口頭報告及壁報展示兩大部份,其中口頭報告部份又分成8個分組,同一個時段共有3個分組同時進行(parallel sessions),因此有時須由代表團成員分頭參加不同組別。總計8組共有117篇口頭報告及221篇壁報論文,其涵蓋的主題相當廣泛,詳述如下:

a.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s):

  1. Track 1: 穀物供應鏈之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Food safety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cereal supply chain),計有14篇報告。
  2. Track 2: 全球穀物生物技術之發展概況(Cereal biotechnology worldwide),計有10篇報告。
  3. Track 3: 穀物及穀物產品之加工(Processing of cereal grains and cereal products),計有14篇報告。
  4. Track 4: 以穀物為主原料食品之營養、保健及消費者之期望(Cereal based foods: nutrition, health, and consumer expectations),計有17篇報告。
  5. Track 5: 穀物食品全供應鏈品質管制之分析儀器設備(Analytical tools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otal cereal food chain),計有17篇報告。
  6. Track 6: 穀物產品配方之現在與未來發展(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ereal product formulation),計有27篇報告。
  7. Track 7: 全球各地特殊民族穀物食品(Ethnic cereal based foods across the continents),計有10篇報告。
  8. Track 8: 特別議題組:檢視CerWorld 21st 會議中最重要之穀物議題(Special session: Revisiting top demanded cereal topics at CerWorld 21st ),計有8篇報告。

b.壁報論文(Poster Sessions):

  1. Poster I: 穀物供應鏈之食品安全與風險評估(Food safety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cereal supply chain),計有21篇報告。
  2. Poster II: 全球穀物生物技術之發展概況(Cereal biotechnology worldwide),計有16篇報告。
  3. Poster III: 穀物及穀物產品之加工(Processing of cereal grains and cereal products),計有47篇報告。
  4. Poster IV: 以穀物為主原料食品之營養、保健及消費者之期望(Cereal based foods: nutrition, health, and consumer expectations),計有40篇報告。
  5. Poster V: 穀物食品全供應鏈品質管制之分析儀器設備(Analytical tools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otal cereal food chain),計有34篇報告。
  6. Poster VI: 穀物產品配方之現在與未來發展(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ereal product formulation),計有51篇報告。
  7. Poster VII: 全球各地特殊民族穀物食品(Ethnic cereal based foods across the continents),計有9篇報告。
  8. Poster VIII: 穀物之非常傳統利用(Non-conventional uses of cereals),計有4篇報告。

二、研討會主題分析及台灣農業及穀類加工產業應關心的議題:

綜觀上述發表之口頭及壁報論文,有關「穀物產品配方之現在與未來發展」、「以穀物為主原料食品之營養、保健及消費者之期望」、「穀物及穀物產品之加工」等3大主題數量幾佔全部論文之半數以上,可見以穀物為主食之歐美等西方各國在未來仍將各種穀類之加工及產品視為主流。

在這次之研討會中,有一個陳年的議題被大會再次提出且熱烈討論,即保健性穀類產品(health grains),提出報告之研究者莫不著眼於非精製穀物(unpolished or unfinished cereal grains)之保健營養功能,然而大多以小麥(wheat)、大麥(barley)、燕麥(oats)或裸麥(rye)為主要穀類原料,甚少談論大米(rice),可見西方之飲食文化及習慣。尤其西方國家幾千年來不變之主食,穀物與麵包等烘焙產品(breads, cakes, shortcakes, pastry等)、義大利麵條(spaghetti或pasta)、早餐穀物(breakfast cereals) 等,與小麥、大麥、燕麥或裸麥更是緊密的關係更是根深柢固、源逺流傳,也因較少投入稻米之加工及應用。

榖研所盧訓所長發表之文章以發芽糙米(germinated brown rice) 及發酵稻米麩皮之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rice bran)為主題,所發表的口頭論文(Health rice based cereal products — recent development in Taiwan) 探討發芽糙米及發酵稻米麩皮中有益人體健康之主要成份,特別是GABA(γ- amino butyric acid)在米食中的導入可改善諸多的文明病,其生理活性及效果引起與會者之興趣及熱烈討論,足可作為在以米食為主之亞洲地區推廣之健康穀物(health grains)。

會中有關基因改造產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特別是基改穀物之研究發展近況亦有幾篇論文發表,並引起與會者正反兩面的意見及討論,可見生物技術雖可無所不在地應用於各種物種品質及產量的改進,但在是否危及自然物種與生態環境,及長期對人類生理及健康是否有潛在之危險性之疑慮未盡消除前,各國之保護措施及法規盡有不同,尤以歐盟各國所採取嚴格審慎之保護措施最為明顯。會中雖有人建議基改穀物最具高產量的特色,可用以解決甚多地區糧食饑荒的問題,但亦招至反對的看法,咸認為在所有科學疑慮未解及證據不足之情況下,不應以特定地區饑荒人民做為基改產品之白老鼠,更不可因此而造成生態環境之浩劫。可見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上之全面性應用,及社會大眾對其產品安全之接受性未全面普及的情況下,台灣農業政策中對基改產品之研發推廣仍需審慎為之。

另外,針對國際油價飆漲及各國積極推動所謂生質能源(bioenergy or biofuel)之議題中,能源作物(fuel crops),特別是各種澱粉質含量高之穀物(starchy grains)雖可應用於生質酒精(bioethanol)之生產,但目前似乎除了穀類生產大國的如美國、澳大利亞、南美洲諸國及中國等有其條件外,生質能源的生產以及其可取代化石能源的百分比,仍是值得審慎探討的議題。穀類生產大國可用於生產生質酒精的穀物並不限於玉米(此部份的應用也是造成飼料穀類售價節節上漲的主因之一),許多國家亦嚐試使用其他穀物如小麥及大麥等,不僅用於生質酒精的生產,更有直接用為飼料穀物(feed grains)之作法,可供國內農業政策制訂之參考。

個人曾於今年5月8日在本校主辦之「第5屆台泰雙邊研討會(the 5th Taiwan-Thailand Bilateral Conference)」會中應邀以「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 Food, Feed, or Fuel?」為題發表專題演講,部分之演講內容即探討在永續農業發展的思考下,台灣的農業生產政策應顧及的面向及考量。面對節節上升的國際油價及國際飼料穀類價格,台灣目前接受政府政策性補助的21萬公頃休耕田,如何再重新啟動其土地的生產力,其周詳政策的擬定刻不容緩。也因此,在專題演講的內容中特別提出一個呼籲「the 3F Thought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aiwan」, 其中的3F Thoughts,即是在農業生產及永續發展上,food, feed, 及fuel三者中,何者應有最優先的考量及應有詳細的政策規劃。

台灣的穀物除稻米外,絕大多數均仰賴進口,造成畜牧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台灣稻米的育種及生產技術世界一流,21萬公頃稻米休耕田可否再啟用為稻米的生產,並將之部分作為飼料穀物、部分作為能源穀物,並加強稻米粉(rice flour)的應用,取代傳統烘焙產品及麵食中部分麵粉(wheat flour)的加工技術研究。此外,更可從農業經濟政策及國際能源供需議價籌碼取得的角度再重新思考擬訂國內稻米穀物的生產策略。

報告人:古源光

台灣代表團(Taiwan Corporate Membership)成員:
中華穀類食品技術研究所盧訓所長(Dr. Shin Lu),古源光校長(Dr. Mike Y. K. Guu),文化大學林素一所長(Dr. Suyi Lin),亞洲瑞思洪建龍總經理(Dr. Chien-Lung Hung),農委會潘芝組長(Ms. Chih Pan),及南僑化工集團戴淑文總經理(Ms. Joyce Tai)。